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首页  通知公告

历史与社会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细则

2024-03-22  点击:10

历史与社会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细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科学选拔的原则;坚持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坚持选拔具有培养潜力研究生的原则;坚持在复试录取过程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服务考生的原则。确保质量,按需招生,宁缺毋滥。

二、学院研究生复试工作领导小组

为切实落实研究生复试工作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做好研究生复试工作,学院成立招生复试工作领导小组及督导组、调剂工作小组专业复试组、技术保障与服务

三、复试方式和时间

(一)复试方式

采取“网络远程复试”的方式开展本次复试工作。我院网络远程复试采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招生远程面试系统”进行。

(二)一志愿上线考生复试时间

民族学专业:3271030-1330;

社会工作专业:3271030-1900;

中国史专业:3281030-2000;

学科教学(历史)专业:3月27日10:30-2030;3281030-1930。

文物专业:3291030-1830。

调剂考生复试时间

具体复试时间在学院网站发布,请持续关注。

四、调剂工作细则

(一)调剂基本条件

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调剂进入我校的考生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符合《新疆师范大学2024年攻读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目录》中调入专业对应的报考条件。

2.初试成绩符合新疆师范大学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3.调剂考生第一志愿专业与调入专业相同相近或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相近。

4.我接受调剂的各专业均要求考生的初试外语科目须与《新疆师范大学202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对应专业公布的初试外语科目相同或相近。

5.我不接收同一学科专业已复试不合格的考生再次申请调剂。

6.我“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不接收调剂。

7.在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文件精神的前提下,符合学科专业自定的其他要求(见调剂公告)。

(二)调剂工作要求

1.一志愿合格生源不足的专业可接收调剂考生并组织复试。

2.所有调剂考生必须通过教育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调剂”服务系统进行调剂。每次开放调剂系统持续时间一般不低于12个小时,考生调剂志愿锁定时间不超过36小时。如考生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确认操作,则视为自动放弃。

3.对于申请我同一专业、初试科目完全相同的调剂考生,我按考生初试成绩择优遴选进入复试。不将考生第一志愿报考单位、毕业院校、提交调剂志愿的时间先后顺序等非学业水平标准做为遴选依据;严禁以考生所在单位、行业、地域、学校层次类别等非学业水平标准限定调剂生源范围;严禁设置歧视性调剂条件;严禁任何招生单位工作人员和学生未经单位授权擅自发布调剂信息;严禁通过其他渠道接收调剂考生。

具体调剂工作按《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调剂工作规程》执行。

(三)调剂信息发布

考生可实时查询“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调剂”服务系统发布的信息,也可查询新疆师范大学官网主页“招生就业—研究生招生”信息。

五、复试成绩折算办法

复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综合面试满分为50分,学科专业口试满分40分,外语听说测试满分10分

总成绩按百分制计,核算公式如下:

初试成绩总分满分为500分:总成绩=(初试成绩÷5)×60%+复试成绩×40%。

六、复试工作实施细则

(一)复试前组织管理

     1.合理搭建复试平台

    1)安排研究生秘书参加系统使用方法培训,并开展系统使用方法院内培训会。

2)精准确定考生端实况。根据复试名单,一对一点对点联系考生,确定考生网络设备情况,确保复试考生精准通知到位。

3)为考生提供网络远程复试平台使用说明,确保考生按照规定合理搭建正确使用复试平台。向考生公布复试流程和相关要求。

2.考生资格审查

1)确认考生身份。采取“两识别”“四比对”工作原则,运用“人脸识别”“人证识别”等措施,并通过综合比对“报考库”“学籍学历库”“人口信息库”“考生考试诚信档案库”等措施,加强对考生身份的审查核验,严防复试“替考”。

2)核查考生资格。收集应届考生学生证身份证扫描件及学籍电子注册备案表电子版;收集历届考生毕业证学位证身份证扫描件及学历电子证书备案表电子版。

3)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与考生逐一在线签订《诚信复试承诺书》,确保提交材料真实和复试过程诚信。

3.网络测试演练阶段

1)安排专人负责设备提前调试和技术保障。考生须设“双机位”,自行准备电脑和手机等设备,提前安装相关软件,测试网络摄像头麦克风是否正常运行,确保音视频传输画面清晰。

2)考生端网络测试。要求参加复试的所有考生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测试,确保所有考生网络连接正常,发起端音视频都能清晰录制。

3)专家端网络测试。测试复试专家端网络是否正常,视频音频是否清晰,外部监控和内部录制能否正常。专家端和考生端要分开网络测试,正式复试前,两方身份均保密。

4)检查录制效果。检查视频发起端视频录像,注意确保画面完整.画质清晰,录音要清楚;检查专家端监控音视频录制是否清晰。

4.复试场地布置及要求

1)规范复试场地布置,复试专家须面向电脑摄像头就座,佩戴工作证,复试期间不得将手机带入现场。

2)复试现场保持干净卫生,提前对复试场地进行清洁。

3)复试期间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场地。

4)考生须提前确定适于复试的独立无干扰的复试场所,室内应保持干净整洁,背景和桌面无杂物,光线充足。复试时,考生一般应面向电脑摄像头就座。保证复试场所内无其他人员,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一经发现,取消考试资格。

(二)复试过程管理

1.确保复试过程平稳有序

1)提前调试平台。复试专家组端要求统一在可录像收音监控教室进行,确保各环节人员到位。

2)确定复试专家组成员到位。复试小组由5人(含外语听说测试教师)组成,复试成员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硕士生导师。

3)复试过程录音录像。复试必须全程录音录像,复试工作结束后,复试过程影像资料由学院留存。

4)复试期间,参加复试工作的教师全程需佩戴工作证,复试期间不得将手机带入现场。

5)准备相关表格,安排记录人员。复试记录人员为两人以上,详细记录每位考生的复试情况,面试登记表提交学校研究生处招生科集中统一保管,任何人不可修改。

6)准备好复试试卷。根据考生人数准备同质等效的多套试卷试卷套数多于考生人数,确保考生可随机抽题。复试试题在启用前属于机密材料。

7)复试时间。每位考生复试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5分钟(综合面试10分钟学科专业口试10分钟外语听说测试5分钟)。

8)复试评分。复试成绩满分100分,其中综合面试满分为50分学科专业口试满分40分外语听说测试满分10分

2.总成绩排名方式

总成绩按照学科专业排名,其中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考生分别排名。

1)一志愿上线考生分学科专业按总成绩排名从高分到低分录取总成绩相同,比较复试成绩再比较初试成绩

2)各批次调剂考生分批次学科专业按总成绩排名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同一批次总成绩相同,比较复试成绩再比较初试成绩。   

3.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不予录取

1)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不合格者。

2)复试成绩低于60分者。

3)同等学力考试加试科目有一门及以上低于60分者。

4)复试过程中违规者。

5)未按要求体检或体检不合格者。

4.同等学力加试

1)同等学力加试考生需按要求加试与初试科目不同的两门课,与复试过程分开进行。

2)采用网络远程复试笔试的形式,每门满分为100分,考试科目名称及参考书目与招生简章公布的科目一致。

3)加试科目成绩不计入复试成绩,但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三)复试结束工作

1.汇总核分

认真核查准确登分,确保评分表核分和成绩录入值无差错。

2.结果公示

复试录取工作做到复试要求和复试办法公开复试成绩公开。

复试结束3日内,在学院官网公示考生成绩,公示内容包括考号姓名专业初试成绩复试成绩总成绩等,对享受初试加分照顾政策的等特殊情况的考生要进行备注。

3.复议

考生如对复试结果存在异议,可向学院提出复议申请。

.严肃考风考纪

如有考风考纪问题,考生可向学院复试纪检监督组举报或申诉。

电话:0991-4112644

.咨询方式

学院咨询电话:李老师0991-4112643

.公示渠道

复试结束3天内在学院官网对考生复试进行公示,内容包括考号姓名初试成绩复试成绩总成绩等,对享受初试加分照顾政策或专项计划的考生要进行备注。

十、应急预案

1.复试过程如有卡顿、掉线等情况影响复试,由复试专家组学院领导小组研判,做出继续考试、现场顺延、另行复试等决定。

2.在复试过程中如出现突发事件,学院领导小组要立即进行研判,并提出处理意见,报送学校领导小组研究决定。

3.如遇突发状况考生需重新复试,为确保考生随机抽题的公平性,复试小组需备有充足数量的备用试题。

4.如遇考生在复试过程中有作弊等违规违法行为,做好记录,留存音视频,及时依法依规处理。

5.复试过程中,考生因个人原因拒不参加复试,经与本人确认后,视为自动放弃复试资格。

 

                                                历史与社会学院

              2024322


快速链接

联系我们

行政综合:0991-4112644 党建:0991-4112639 学院工作邮箱:xjnulsxy@163.com

学生工作:0991-4112642 研究生、本科生教学管理:0991-4112643

扫码左侧二维码关注

师大历社微信平台

版权所有 @ 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新ICP备10003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