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一带一路与西部发展研讨会如期举行
2021年10月30日,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聂耳音乐学院协办的第六届一带一路与西部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理科5号楼201会议室如期举行。受疫情影响,本次会议采取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多个高校的师生参与了本次研讨会。
上午九点半,会议正式开幕。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李建新教授主持了简短的开幕式,他欢迎各位线上线下的参会代表,并表示疫情无常虽然阻挡了我们的脚步但却束缚不了我们的初心,我们的研讨会初心不改。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教授发表了致辞,他指出研讨会始终关心新疆的发展、东西部的发展、国家的发展,校园秋色正好期盼各位代表有机会线下北大相聚。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关丙胜教授感谢北大和基地平台的支持,并表达了参与论坛的“学术之心”、“专业之心”与“新疆之心”。接下来,研讨会围绕四个专题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李建新教授主持
邱泽奇教授致辞
关丙胜教授在新疆师大分会场致辞
第一专题为“历史与认同”,由李建新教授主持。地木拉提·奥迈尔基于哈萨克传统文化的考察以及对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哈萨克牧民及其社会的调查,重点总结了哈萨克游牧社会及其游牧生活的基本逻辑;黄达远结合王治来中亚史研究的相关文本,对其中亚史观进行了初步探讨;巫新华聚焦于西域山水与中国传统文化,从地缘结构的角度讲述了西域山水在中国早期文化发展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朱亚峰综合知识社会学视角与区域研究的有关方法,梳理回顾了清末西北边疆“中华民族”一体观的演进;王建新围绕李文实学术研究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具体论断,系统介绍了李文实的相关研究,探究了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李鸿宾教授依次点评了上述发言,他指出地木拉提的研究主要对游牧生计方式进行了综合性思考,这种游牧生态逻辑的变迁是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黄达远的研究主要分为中亚史学科本身、王治来中亚史的基本内容、总结与思考三个方面,建议将重点定位在第二个方面;巫新华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地缘结构即山脉体系与中国历史、王朝发展、人群互动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可以进一步回应主流学界有关“天下观”的研究,即此种研究范式与传统天下观之间的互通与矛盾之处何在;对于朱亚峰的研究,李鸿宾教授建议对知识社会学的手段进行更为清晰的交代,将历史过程与对过程的认识进行清晰切割;王建新的研究是一个典型的历史学分析,叙述清楚,对概念和内涵与外延都有较深刻的挖掘,展现了学理和政治上的不同脉络。
第二专题为“边疆经济”,由盖金伟教授主持。德全英从国家五个重要的战略文件出发,尝试提出“沿塔里木河流域丝绸之路绿洲经济带兵地城乡小城镇一体发展”的制度创新问题;严学勤以2020年南疆地区10个县3129户少数民族贫困农户的贫困监测调查数据为例,对南疆地区精准扶贫框架下劳动力转移扶贫的组织化机制和实施成效进行了分析;李长青则使用了2010-2020年“一带一路”国家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这些国家对华贸易的“同群效应”;吾斯曼·吾木尔立足全区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成就、阶段特征和南北疆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同特点,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效评价内容和方法,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苏洋从科技创新驱动出发对新疆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思考。
第二专题的评论人是地木拉提·奥迈尔教授,他指出德全英的研究田野扎实,有利于加深对国家文件的理解,也为绿洲小城镇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建议;严学勤基于南疆人口密度高、劳动力大量富余的社会现实,定量分析规范典型,对南疆的精准扶贫成效进行了有效评估;李长青的研究立足宏观视角,对中东欧国家对华贸易的同群效应进行了分析,一带一路同群效应已经超出了地理边界;吾斯曼与苏洋的研究都聚焦乡村振兴,为下一步更为科学的战略贡献了建议,问题意识非常清晰。点评之后,线上与线下的参会者还就新疆劳动力的稳定性、如何形成劳动力就业机制、中欧班列、国语水平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研讨会主场及分会场现场
第三专题为“交流与发展”,由地木拉提·奥迈尔教授主持。巴·巴图巴雅尔阐述了卫拉特蒙古历史档案的整理出版的学术价值,认为这些档案有助于推进中国西北边疆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杨富强以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为切入点,以南疆农村各民族多样的经济交往的个案调查为基础,对南疆农村各民族经济交往推动交往交流交融发展势态进行了分析;李凤系统梳理了新疆农产品利用中欧班列走出去的推进难点,通过预测发展潜力,提出符合中国与亚欧区域国家农业合作特点和实际情况的政策建议;李媛的研究指出清季民国时期以奇台为中心的市场结构功能恰好呈现了“中心—边缘”与“多元一体”的互构;孙海芳从“献哈达”和“搭被面”这两种常见的献帛民俗入手,分析了早期丝帛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的理念流传与礼仪实践;曹玲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根本上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当以此为认知前提,构建符合中国语境的理论和实务体系。
黄达远教授依次点评了上述发言,他指出巴·巴图巴雅尔需要考虑当前中国研究的话语权问题;建议杨富强在研究中注重民族关系和区域关系的共生互补,将研究与一带一路倡议结合起来,要跳出新疆看新疆,以一个更大的格局看新疆;李凤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关注新疆农产品在欧班列的参与中如何更好地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使新疆经济区的布局更加合理;李媛的研究则应更加集中于区域史。曹玲需要将民族社会工作与人类学、民族理论政策做进一步整合,扩大研究视野,将问题引向深入。
研讨会主会场现场
第四专题为“艺术与社会”,由张欢教授主持。崔斌聚焦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盲艺人吾加布拉·吐尔逊的艺术人生,刻画了天边小城的民间音乐和民俗活动的风貌,以音乐展现边疆文化的包容开放性;艾山江·阿不力孜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思路为主线,对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共享的茶道之礼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布玛丽亚木·买买提指出,新时期的新疆正处于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中央治疆方略,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激烈斗争中继续肃流毒的实践和巩固期,因此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南疆村民心灵深处;谢万章通过对库斯拉甫山区麦西来甫这一文化空间的组织形式、乐舞特征、帕依夏普(麦西来甫现场管理者)的功能、热瓦达(群众给舞者、乐师的佣金)的流转,彰显了麦西来甫作为一种文化记忆,与库斯拉甫人的历史、家族、婚姻、社会组织以及经济生活方式之间的隐性关联;张敏探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情感面向,认为互联网时代对情感的激发与深化、疏导与控制能力均有待提高,情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积极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赵萱以中哈边界的霍尔果斯口岸为例,阐述了对边界治理中安全与流动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应取决于对边界日常治理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注意到内部性关系的存在以及可能带来的意外性效果;李娜总结和梳理近年来新疆在文化领域的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经验启示与新的思路。
朱晓阳教授依次点评了上述发言,他指出崔斌研究中的生活史记述非常翔实,通过对具体人物的描述展现了地方和中央的关系的变化;艾山江·阿不力孜从民族国家的视角来探讨不同文化的共通的部分,但饮食本身的可食性、评鉴性也是很重要的,这点作者有所忽视;谢万章研究的田野调查做的非常扎实,可深入的要点非常多,与人类学可产生很有趣的对话;张敏研究的情感面向是现代人类学研究非常重视的一个话题,应该将情感面向的发展时间段区分出来,以增强解释力,最后的建议的部分非常精彩;赵萱对于民族国家的研究要集中于领土和边界,这是很重要的议题,但是霍尔果斯这一个案的普世化问题有待商榷,需要做一些方法论层面的限制;李娜的研究对于理解人民嵌入式的情感联通有启发意义。总体而言,朱晓阳教授认为今年有关新疆的论文非常精彩,研究都真正触及到了当地的问题之所在。
会议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李鸿宾教授、地木拉提·奥迈尔教授、李建新教授分别致闭幕词。李鸿宾教授总结道,首先,研讨会的专业性增加,经验性的讨论下降,这是可喜的;第二,应该把社会学的学科特性表现出来,我们需要以专业化为基本条件;第三,今天的学术研讨关注的是新疆和共同体意识,但我们更需要跳出新疆,从整个中国的角度看待新疆。地木拉提·奥迈尔认为会议在水平上有明显长进,有经验,有理论,有对比;感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会议组织以及会务组工作人员的付出。李建新教授最后结语,他表示会议达到了预期目标;感谢所有热爱、研究和建设新疆的与会者,感谢合作方新疆师范大学,和所有组织者;最后很遗憾京外特别是新疆的与会者没有如期而至,让我们期待明年第七届一带一路大会相约在金秋北京!
在北京大学主会场人员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