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2022年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发布
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简介
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是在原历史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基础上于2018年11月合并组建的,基础是学校1980年就设置的历史系和1994年成立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所。目前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9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20人,在读博士教师11人;天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天山英才学者3人,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民族学)、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历史学和民族学),2010年以来共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24项,自治区级课题项目及各类横向项目近百项,研究经费超过1600万元。
学科及学术平台
学院有民族学博士一级学科学位点,下设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5个博士二级学科授权点;有中国史、民族学2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点,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学术型硕士学位点,以及学科教学(历史)、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学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有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学4个本科专业。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28人,硕士研究生151人,本科生793人。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三五”重点学科民族学(高峰学科)、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自治区“十四五”普通高校文科基地新疆农牧区社会转型研究中心以及文化人类学研究所等平台。
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2022年全日制
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说明:该目录暂不列招生人数,2022年招生专业及导师将根据国家下达我校的招生计划数分配,届时将及时向社会公布;2022年我院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分为“申请-考核制”和普通招考(指初试笔试)两种。如使用“申请-考核制”招生方式已完成当年招生计划,则当年不再启动普通招考方式招生;民族学(0304)一级学科各专业考试科目(跨学科考试除外)均不指定参考书目。
0304民族学 | 指导教师 | 学制 | 初试科目 | 复试科目 |
030401民族学 | 关丙胜 刘 明 罗 意 | 4年 | ①1001英语、1002俄语、1003日语任选一 ②2003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③3007西北民族文化 | 1.外语应用能力 2.民族志写作 3.综合面试 |
030402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 王建华 赖 斌 | 4年 | ①1001英语、1002俄语、1003日语任选一 ②2003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③3008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 | 1.外语应用能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3.综合面试 |
030403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 董 晔 李志翠 陈学刚 | 4年 | ①1001英语、1002俄语、1003日语任选一 ②2003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③3009经济学理论 | 1.外语应用能力 2.区域经济学 3.综合面试 |
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 | 盖金伟 | 4年 | ①1001英语、1002俄语、1003日语任选一 ②2003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③3010西北民族历史 | 1.外语应用能力 2.中国民族史 3.综合面试 |
030405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 巴吐尔•巴拉提 艾山江·阿不力孜 | 4年 | ①1001英语、1002俄语、1003日语任选一 ②2003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③3011艺术人类学 | 1.外语应用能力 2.民族志写作 3.综合面试 |
一、招生方式与培养方式
(一)招生方式
1.2022年我院民族学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分为“申请-考核制”和普通招考(指初试笔试,下同)两种,如使用“申请-考核制”招生方式已完成当年招生计划,则当年不再启动普通招考方式招生。
(二)培养方式
1.民族学博士为学术型博士,培养方式均为全日制。
2.博士学制为4年,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
二、报考条件
(一)思想政治素质好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思想、政治和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安全、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二)报名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已获得硕士学位。
2.应届硕士毕业生须达到硕士培养单位毕业要求,须在博士录取入学前(录取当年9月1日以前,下同)获得硕士学位。
3.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4.申请人应具备良好的学术科研能力,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往届硕士毕业生:近五年至少在报考学科领域内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或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或主持厅局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或有厅局级及以上科研获奖。
(2)应届硕士毕业生:有在报考学科领域的高质量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或具有主持校级及以上或参加厅局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的经历。
5.申请人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英语水平须达到以下条件之一:
*CET-4≥425分,或CET-6≥390分,或IELTS≥5.0,或TOEFL≥75。
*曾就读英语专业,并获得英语专业本科或硕士学位。
*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英文期刊上发表过专业学术论文。
*在母语为英语的国家或地区学习并用英语撰写毕业或学位论文并获得硕士学历(学位),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并取得《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2)其他语种应达到的水平要求参照上述英语水平要求执行。
6.我院民族学博士点不接收同等学历身份申请者。
7.有两名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副教授及以上(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信。
8.历史与社会学院招收跨学科报考。跨学科报考者需要在复试环节先进行加试(笔试),加试合格者方可进入下一环节复试。
三、报名与缴费
(一)报名
我院民族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网上报名与资格审查相结合。报考人员完成网上报名即可提交相关材料。考生须在规定期限内报名,逾期不予补报,两种招考方式不可重复报名。
1.“申请-考核制”报名
报名时间拟定于2022年3月上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报名网址: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
2.普通招考报名
报名时间拟定于2022年4月,具体时间另行通知。报名网址: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
报名时间将根据上级要求及考生报名情况适时调整。
(二)缴费
报名考试费:240元。所有考生须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报名时进行缴费,未及时缴费则视为自动放弃报考。资格审核未通过者、放弃复试者、重复缴纳报名费者均不予退费。
四、资料提交
1.《新疆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选拔申请表》
2.个人自述(附件2)及研究计划书(附件3)。个人自述内容包括学习(工作)及学术研究的简历、知识储备情况、特别成就及其他原创性研究成果;重点说明报考动机以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拟从事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设想(重点含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主要参考文献等)。研究计划书不少于3000字。
3.《新疆师范大学选拔博士研究生专家推荐书》。须出具两名报考专业领域内的副教授及以上(或相当职称)专家的推荐信,推荐书须由专家签名。报考导师不得是推荐专家。
4.《新疆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及《新疆师范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单位审批表》。
5.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本科及研究生阶段学历及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需提供所在学校学籍证明及研究生证复印件、学信网下载的“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往届生需提供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由学信网下载的“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在国(境)外获得的硕士学位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单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不必提供硕士毕业证书复印件)。
6.研究生阶段成绩单。由考生所在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提供,并加盖公章;往届毕业生也可由考生档案所在人事部门提供,并加盖公章。
7.有效的外语水平证明材料复印件(CET四/六级证书复试时需提供原件审核)。
8.往届生提供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应届生提供开题报告、研究进展报告、硕士论文摘要和目录。
9.学术论文等各类成果复印件(影印件,含封面、版权页、目录、正文、封底等),以及其他可以证明自己科研能力或成就的材料,如专利等。专著、编著、译著类仅需提供书籍的封面、版权页和目录,其他成果全文提供。
10.《新疆师范大学报考博士研究生政治审查表》。
提交材料要求:申请材料在网络报名提交的同时,按当年招生实施细则或招考公告的要求提交电子材料压缩包及纸制版材料(均含材料目录清单及按清单顺序整理的文件夹或装订成册的邮寄材料)。缺失电子材料或纸制版材料中任一类,申请者无初审成绩。
五、材料(资格)审核与考试
(一)“申请-考核制”考生
1.材料审核,拟定于2022年3月中下旬。考生网上报名并提交材料后,由学院学科组建“材料审核小组”对考生进行材料评价审核。学校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办公室抽查学院学科初审成绩后公示进入复试考核人员名单。初审成绩低于60分者,不能进入后续考核程序。
2.复试综合考核,拟定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学院学科组建“复试综合考核小组”。复试综合考核主要包括专业素质和能力考核、综合素质考核。专业素质和能力考核主要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领域内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及科研潜力、外语能力(含专业外语,包括科技文献阅读、论文写作、口语交流等)、创新意识与能力等。综合素质考核主要内容包括申请人的思想政治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人文素质以及举止、表达和礼仪、心理状况等。复试综合考核复试综合考核可采用笔试、面试、实验等方式或多种方式综合的形式进行考核。其中,面试为必须进行的考核方式,每位考生面试时间不少于30分钟。
(二)材料审核办法
1.学院材料审核小组原则上由至少5位相关学科领域的副教授以上(含)职称专家组成。
2.审核基本程序
第一步,材料形式审核。“材料审核小组”对申请人提供材料的完备性、真实性进行审核。不符合报名条件者,不予进入后续的考核程序。
第二步,材料评价审核。“材料审核小组”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材料给出审核意见,重点考核报名者的科研能力和培养潜力。材料审核满分值为100分。材料审核小组成员评审考生提供的研究计划书、硕士论文、研究成果及相关工作与实践经历等材料并进行赋分考核。各部分基本分值分配如下:
(1)个人自述及研究计划书30分。
(2)硕士论文(应届生开题报告、论文摘要、目录) 20分。
(3)研究成果20分。
(4)综合素质及相关工作与实践经历30分。
材料审核小组成员独立打分,所有小组成员的平均分计为考生的初审成绩。初审成绩按照学科方向进行排序,并按不少于1:2的比例确定进入复试考核名单。初审成绩低于60分者,不能进入后续考核程序。
(三)普通招考考生
1.资格审核:拟定于2022年4月中下旬,资格审核合格考生方能参加初试。
2.初试时间:2022年5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3.初试方式:线下笔试,每科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如有变化,将提前发布公告)
4.初试科目:思想政治理论(已获硕士学位者和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免试)、外国语和两门专业课(专业课科目及参考书目见新疆师范大学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4.复试时间及方式:拟定于2022年5月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复试方式及内容与“申请-考核制”的复试综合考核相同。
(四)跨学科加试
考生不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认定为跨学科考生:
1.报考民族学一级博士学科下各二级学科的考生,其硕士所学学科是民族学、社会学一级学科下各二级学科的。
2.报考民族学二级学科的考生,其硕士所学学科是民俗学的;报考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二级学科的考生,其硕士所学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各二级学科的;报考中国少数民族史二级学科的考生,其硕士所学学科是中国史一级学科下设各二级学科或中国古典文献学二级学科的;报考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二级学科的考生,其硕士所学学科是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各二级学科的;报考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二级学科的考生,其硕士所学学科是艺术学一级学科下各二级学科以及文艺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二级学科的。
3.申请人是否为跨学科由学院在材料审核时予以认定。跨学科考生需在复试前加试(笔试)两门专业科目,具体加试科目及参考书目见下表。加试每门科目满分100分,60分为合格线。加试合格者方可进入下一复试环节。
跨学科考生加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科目名称 | 报考专业 | 参考书目 |
民族学 理论与方法 |
所有专业 | 1.《人类学概论》,《人类学概论》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1月版; 2.《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黄淑娉、龚佩华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9月版。 |
民族学概论 |
民族学 | 1.《人类学通论》,庄孔韶编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民族学概论》,高永久著,南开大学2011年版。 |
中国民族 理论与政策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版;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央宣传部编,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
中国民族史 |
中国少数 民族史 | 1.《中国民族史》, 王钟翰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年版; 2.《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杨建新主编,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版。 |
艺术人类学 |
中国少数 民族艺术 | 《艺术人类学》, 方李莉、李修建编著,三联书店2013 年版。 |
经济学理论 |
中国少数 民族经济 | 1.《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年1月第7版; 2.《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第7版。 |
(四)复试考核办法
1.本学院按一级学科组建复试综合考核小组,每小组由5位教授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不少于4人)。
2.复试综合考核主要包括专业素质和能力考核、综合素质考核。专业素质和能力考核主要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领域内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及科研潜力、外语能力(含专业外语,包括文献阅读、论文写作、口语交流等)、创新意识与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考核主要内容包括申请人的思想政治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人文素质以及举止、表达和礼仪、心理状况等。
3.复试综合考核形式:专业笔试和专业综合面试(含外语口试)。 专业笔试为1门,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专业综合面试满分100分,包括:专业素质评价(40%)、外语口试(30%)、综合素质测试(30%)四部分,每位考生专业综合面试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 复试综合考核小组成员独立赋分的平均分为考生的专业综合面试成绩。
4.复试综合考核成绩满分为100分,复试综合考核成绩=专业笔试×40%+专业综合面试×60%。
5.复试综合考核成绩在复试综合考核后3天内公示,公示期5天。
注:复试综合考核的专业笔试、专业综合面试中任何一项低于百分制60分者,不予录取。
六、录取
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在综合评定申请人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基础上,以报考学科方向为单元,按照申请人复试综合考核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公示复试综合考核成绩,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
学校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学院复试结果及拟定的录取名单并公示。
七、学费及学制
学费收取标准以物价部门当年发布的通知为准。
八、奖助体系
(一)新疆师范大学已建立较为完善的研究生奖助体系,除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以外,自治区及我校已经增设了自治区奖学金、自治区学业奖学金、学校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学金等,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标准每生每年不低于13000元;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30000元/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自治区奖学金奖励标准为15000元/人。奖学金覆盖力度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同时,学校设有研究生“三助”岗位,在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缓解个人经济压力。
(二)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可申请自治区级、校级科研创新项目,每个项目资助金额1.5万至2万元不等。
(三)未能在规定学制内完成学业者,不再享受奖助学金待遇。
九、其他
(一)在职人员报考须征得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单位的同意。所有被录取的在职考生要与所在单位、新疆师范大学签订三方培养协议书。若考生与所在单位因报考所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责任自负。
(二)不向考生提供参考用书,需要者请自行购买。
(三)各类专项计划的招生条件以2022年教育部和自治区最新下达的文件规定为准;如上文的各类要求与2022年国家和自治区最新文件有不符之处,以国家和自治区文件为准。
十、咨询及监督
(一)咨询方式
通讯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观景路100号
邮政编码:830017
联系部门: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联系电话:李老师0991-4112643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yz.chsi.com.cn/
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址:https://www.xjnu.edu.cn/yjszs/
(二)公示及监督
1.学院按招考信息发布、材料审核和复试综合考核各阶段流程及要求进行公告、公示。
2.监督及违纪处理
(1)在公示期内考生如果对各考核环节有疑问,可向学院咨询或提出申诉,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组组织调查处理。考生如果对调查或处理结果仍有异议,可进一步向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申诉。
(2)对于违背规范操作的考核组专家及工作人员采取相应处理,对严重违纪违规考核组专家及工作人员,将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第33号令)等严肃追究责任人及责任领导的责任。
(3)申请者提交虚假证明材料或科研成果有学术不端情形,或出现其他违纪行为者,一经核实,即取消其申请、录取资格或取消学籍,3年内不再接受其申请。
(4)学院、学校咨询及监督渠道
学院咨询监督电话:0991-4112634;0991-4112639
学校监督电话:0991-4332532;0991-4112165;0991-4113502
学院工作邮箱:xjnulsxy@163.com
博士生导师简介
1.盖金伟
男,1966年生,江苏南京人,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新疆历史学会副会长、新疆钱币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会员。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完成教育部规划项目《文化对话与和谐新疆建设研究》2项,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1项。出版《汉唐学礼研究》专著1部,主编《西域史林》学术辑刊2期,参编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隋唐史,中国民族史、新疆地方史等领域有一定学术影响。目前有在读博士研究生2人。
2.关丙胜
男,1974年1月生,青海省湟中县人,人类学博士、教授,现为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2006-2009年就读于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系,获人类学专业(社会人类学方向)博士学位; 2010-2011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博士后。2010年12月始任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批天山学者主讲教授,青海省委党校客座教授,教育部民族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25篇。出版专著《族群的演进博弈:中国图瓦人研究》和《民国时期的河湟地方社会》。主要从事游牧社会、迁移族群与社会、边境族群与社会、河湟地方社会、河西走廊等领域的研究。目前有在读博士研究生3人。
3.王建华
1967年11月生,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1996.9-2001.7期间,借调至新疆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修《新疆通志·共产党志》和《新疆通志·人事志》。2008-2011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专业博士学位。2010年荣获教育部“首届全国博士学术新人奖”、 2011年荣获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13年度新疆师范大学优秀教师、2014年度新疆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高等学校普通本科院校)推荐人选。现为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学科评审专家、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理事。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1项,主持自治区重点项目3项、名师工作室1项。现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手拉手”集体备课项目主持人,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5篇,出版专著2部。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新疆近现代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目前有在读研究生3人。
4.罗意
男,重庆长寿人。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民族生态学硕士,厦门大学人类学博士,生态人类学、游牧人类学、族群关系、汉人社会研究。近年来,出版专著3部,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云南社会科学》、《青海民族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发表论文20于篇。主持国家社科项目、自治区社科项目、自治区脱贫攻坚横向项目10余项。现为新疆师范大学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负责人,目前有在读博士研究生1人。
5.刘明
新疆喀什人,祖籍浙江永康。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研究。近年来,在《开放时代》、《世界民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项,获省部级奖项2项;出版《迁徙与适应: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民族志》、《转型与交往:一个工厂的劳工民族志》、《新疆人类学民族学书斋与田野》、《新疆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通往文化传播之路》等专著和文集。目前有在读博士研究生1人。
6.巴吐尔·巴拉提
中共党员,教授,音乐学博士、现为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总支纪检委员、院长。2015年12月晋升为教授。2009年9月至2012年7月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并获博士学位。2002至2006年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课程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编写工作,担任副主编; 2008年完成新编《汉维艺术辞典》音乐部分;博士论文《和田维吾尔木卡姆研究》于2014年9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代表论文有《从不同地区的木卡姆现象谈“和田维吾尔木卡姆”概念》、《和田维吾尔木卡姆及其形成探析》、《探析罗布民歌及其音乐特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目前有在读博士研究生1人。
7.艾山江·阿不力孜
男,1974年10月出生,新疆乌鲁木齐人,文学博士,教授,现为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2001-2004年就读于新疆大学人文学院,获文学专业(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方向)博士学位;2016年12月始任教授,入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英才”培育工程,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新疆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新疆社会学学会理事,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国家民委项目1项,自治区社科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2项。目前主持在研国家民委一般项目1项,自治区社科联重点项目1项,校级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维吾尔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专著)、《维吾尔服饰文化概论》(编著)、《维吾尔妇女传统服饰文化》(主编)等。研究成果先后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奖青年佳作奖、三等奖和二等奖,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五届“天山文艺奖”。参与撰写的一份要报获原中央政治局同志批示。主要从事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研究、文化艺术符号、艺术人类学等领域的研究。
8.李志翠
女,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民族学一级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空港城市发展委员会研究员,新疆绿谷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与产业政策。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7项,出版专著3部,在《城市发展研究》、《统计与决策》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9.董晔
女,新疆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民族学一级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方向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2项,出版专著2部,在《水土保持研究》、《世界地理研究》、《干旱区地理》等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
10.陈学刚
男,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经济学博士,现为新疆师范大学教授、民族学一级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方向博士生导师。新疆地理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城市地理、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4项,出版专著2部,在《地球与环境、《生态环境学报》、《环境科学与技术》等期刊发表论文近10余篇。
11.赖斌
1975年3月生,四川成都人,管理学博士、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世界史学科双博士后,二级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旅游局首批“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对象,2003.09-2007.06获西南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2007.07-2010.12获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博士后,2013.05-2015.07获四川大学世界史学科博士后,系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带头人、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承担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1项),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部级政府教学科研奖励17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0项。获得国家专利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8项。主持编制省级地方标准5项。在SSCI、EI、CSSCI等期刊上已发表学术论文61篇,其中独著或第一作者43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4篇,出版学术论著10部。主要研究从事民族地区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